近年來,我國經濟一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,電力消費需求呈現出總體旺盛態勢。據權威部門預測,2011年全年用電量預計在4.7萬億千瓦時左右,同比增長12% ,與之相關的各種投資也水漲船高。中電聯此前發布的"2010-2011年度全國電力供需與經濟運行形勢分析預測報告"稱,2011年全國電力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為7500億元左右,其中,電源、電網工程建設分別完成投資4000億元、3500億元左右。
線纜行業惡性競爭 品牌知名度普遍欠缺
目前,對于不少國內的線纜企業來講,生存已成為他們需要面臨的關鍵問題。據中國電線電纜協會公布數據顯示,電線電纜行業內大小企業多達7000家以上,產能超過10000億,而目前我國電線電纜市場需求僅為7000億,凈過剩3000億。
一邊是眾多企業青睞電力工程建設的巨大潛力,不惜舉債進入線纜生產領域,以高壓交聯電纜立式生產線(VCV)為例,國內2008年底前已投產32條,目前已達60條。這些生產線的建成,使設備利用率降低到了20%~30%,而先進國家設備利用率一般在70%以上;另一方面,是國內電纜企業90%以上的產能集中在低端產品上,如航空航天、潛艇、核電、電子、汽車線束、高壓電纜附件、高壓電纜超凈電纜料等高端產品卻很少有企業涉足。據統計,2010年底我國核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,核電站用電纜提供100億元的市場空間,而我國僅能生產核島外圍用線纜,其余電纜全部依賴進口。
在這種市場背景下,不少線纜企業都選擇了“低價走量”的策略,各種線纜品牌層出不窮,你方唱罷我登臺,看似好不熱鬧,一片繁榮,但企業背后所承擔的盈利壓力和發展前景卻令人堪憂。中國線纜行業,需要出現更多有知名度的規模化企業。
國產雄起 華星合金電纜品牌成為線纜行業大贏家
作為拉動企業快速發展的“三駕馬車”——線纜企業的技術、質量與服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與中小線纜企業靠拼低價、走銷量、低利潤的發展思路不同,包括華星合金電纜在內的大中型線纜企業選擇了品牌化運作的道路,經過數年的探索與積累,已初見市場實效。
用技術提升品牌知名度。當前國內線纜企業的競爭主要存在于低端產品上,高端產品和特殊線纜因為技術含量高而成為外國企業的“后花園”,他們在輕松占領市場的同時,也獲得了不菲的利潤。華星合金電纜憑借自身技術的持續積累和先進設備的不斷引入,不僅鞏固了在傳統線纜領域的地位,而且在船用電纜、石油平臺與艦船電力電纜、機場助航燈光電纜及風力發電機、阻燃、耐火、防水、耐油等特種電纜領域也樹立起較大的優勢。這從根本上避免了同類產品的惡性競爭,用技術創新為企業打造了利潤藍海,品種全面、適用性廣泛的線纜產品提升了華星合金電纜品牌的知名度。
用質量提升品牌美譽度。山寨,應該說普遍存在于國內的各行各業,擁有巨大市場規模的線纜行業自然難以例外。與其他產品不同的是,線纜關系著用電安全,一但出現事故,將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。欲速則不達,深諳市場需求的華星合金電纜引進先進的專用設備和檢測設備,提升企業的生產能力,不斷提高產品質量,確保每一批次、每一種線纜產品都能安全、高效、持續的滿足電力和電子信息傳輸的需要。正是因為在質量上的嚴格控制,華星合金電纜才能不斷擴展市場,實現規模化增長。
用服務提升品牌忠誠度。由于線纜產業集中度很低,“小而全”的企業居多,規模經濟較差,但對地方經濟卻有一定的拉動作用。當一些企業的資質或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,得不到足夠的重視,長此以往,也將影響使用者對國產線纜的忠誠度。華星合金電纜一方面嚴把質量關,另一方面組建了密集的市場和服務網絡,目前已遍及全國各大城市——北京﹑成都﹑長春﹑沈陽﹑大連﹑鄭州﹑哈爾濱﹑齊齊哈爾﹑承德﹑武漢﹑上海、深圳等地,貼身為各種線纜用戶提供優質服務。
與美國3大生產商占了線纜市場份額的54%,日本7家占了86%,英國12家占了95%相比,我國目前僅有大型線纜企業19家,這19家大型企業僅占11.7%的市場份額。可見,國內線纜企業要想在未來的國際化競爭中沖出重圍,不斷擴展市場份額,就必須在規模上下足功夫,而品牌化運作則是企業規模化的必要手段。